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oujikoen
V2EX  ›  心理学

当团队合作变得“偷懒”:揭秘社会性懈怠

  •  
  •   oujikoen · 98 天前 · 768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98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当团队合作变得“偷懒”:揭秘社会性懈怠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等这些古老的谚语让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在团队举行头脑风暴的场合,我们似乎总是能听到:“让我们集思广益,让好点子泉涌而出!”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不会有人都在等待别人开口先说话吗?也不会有人没有自己的意见,只是等着反驳别人以显示自己吗?

    认知心理学家清河幸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骑肩模型”。就是当三个人一起讨论时,其中一个人要站在两人的肩膀上,以更高的视角俯瞰整个讨论,这能带来全新的角度和思路。例如:“刚才我们在讨论什么来着?我们先转回正题吧",“虽然 A 已经明确了,但 B 还尚未明了,我们缩小一下范围吧?”,“简要概括一下,就是 C ,没错吧?”像这样,如果有一个站在更高角度的人来发言的话,这个对话就不会变成普通的杂谈,而更容易得出结论。 看来“三人”里的“三”,并不是一个随便的数字。那么,当人数超过三个之后会怎么样呢?当团队的人数增加,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人多力量大,但也可能翻船”,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现实——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群体往往容易陷入混乱。

    为了证实这一点,拉塔内做了著名的“鼓掌实验”。他将接受实验的人分成两组,一边是六个人,一边则只有一个人,命令他们“用最大的力气鼓掌”,经过反复测量,发现六人组的声量只有单人组的三分之一。更有趣的是,那六个人都坚信自己已经用尽了全力。 林格尔曼的“拉绳实验”也展示出同样的结果。他把被实验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 93%;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 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 49%。

    拉塔内的“鼓掌实验”和林格尔曼的“拉绳实验”都告诉我们,当人们觉得自己只是众多力量中的一小部分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放松自己的力量。就好像每个人都在悄悄地想:“反正有别人在努力,我少使点劲也没关系。”心理学将这个现象称为“社会性懈怠”“社会惰化”“搭便车效应”等。而这个社会性懈怠不分时代、文化和性别,但有一个显著倾向,不知为何,比起集体主义社会,它在个人主义社会中更容易发生。

    要打破这种懈怠,有一种技巧叫做“目标选择”( targeting )。 假设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人寿保险的广告,我们都接触过保险,但如果它的呼吁非常笼统:“希望各位务必借此机会购买我们的保险。”相信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各位”这个词,就像刚刚的鼓掌实验一样,可以说是助长社会性懈怠的代表词。哪怕保险公司“各位、各位”不停地喊,在我们眼里,那也不过是别人的事罢了,并不会为之动心。所以,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通过“目标市场选择”来增加购买量。例如“为了三十岁到四十岁的女性而准备的保险”“六十岁之后买的保险”等,特意缩小范围,锁定目标人群,成功地让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为了我而准备的保险”。 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都有过经验,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全体学生说:“大家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反而会变得鸦雀无声。相比之下,“关于这个问题,我非常想请教一下女同学的看法”。—只要把目标缩小到原来的一半,立刻就会有女同学开始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且,“目标群众选择”还被使用在畅销书的“标题”里,例如“三十岁之后的××术”“想趁着还在读大学把××做了”等,通过缩小范围,锁定目标读者,让在给定范围内的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读这本书,巧妙地提高了读者的购买欲。哪怕当事人其实对那本书并非很感兴趣,但因为自己成了它的目标群体,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开自己的钱包。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稀有性”。人们往往会对限量的商品更加感兴趣,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稀有价值效应”。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只要加上“限量”的标签,就会变得吸引人。比如看到“限定 10 碗拉面”“限定 20 个福袋”的标语,不管拉面和福袋品质如何,都会有人排队购买或抢购。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了解并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激发团队的潜能,同时也让我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智。下次当你身处一个团队时,不妨想一想,如何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而不是成为社会性懈怠的一份子。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 channel”,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2 条回复
    v2day
        1
    v2day  
       97 天前
    > 认知心理学家清河幸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骑肩模型”

    基于作者与骑肩模型、作者日文原名;除 FB 有一条 ”肩车模型“ 信息;
    咨询下 op ,这个知识点来源方便贴下么?
    oujikoen
        2
    oujikoen  
    OP
       96 天前   ❤️ 1
    不好意思,这个知识点来源于日语文献,清河幸子的论文《ビジネスの現場における創造性の活用を認知心理学の観点から捉え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商业环境中创造力的运用),国内应该没有中文版的翻译。
    关于清河幸子,可以参考她的主页进行了解,谢谢。
    https://researchmap.jp/read0141502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3615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5ms · UTC 04:30 · PVG 12:30 · LAX 20:30 · JFK 23:30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