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sitebon
V2EX  ›  分享发现

一个学习的秘密,不要用笔记本电脑做笔记

  •  
  •   vsitebon · 2019-06-28 22:24:27 +08:00 · 5550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966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A Learning Secret: Don't Take Notes with a Laptop Students who used longhand remembered more and ha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原文部分内容:“ More is better.” From the number of gigs in a cellular data plan to the horsepower in a pickup truck, this mantra is ubiquitous in American culture. When it comes to college students, the belief that more is better may underlie their widely-held view that laptops in the classroom enhance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翻译:“越多越好。” 不论是从手机流量的多少还是到皮卡的马力,这句咒语在美国文化中随处可见。 当这个咒语来到大学生这里时,越多越好的这种信念就催使他们普遍地认为笔记本电脑在课堂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原文链接为:A Learning Secret: Don't Take Notes with a Laptop

    译文链接:一个学习的秘密,不要用笔记本电脑做笔记

    License: 译文目前遵守 CC BY-NC-SA 3.0 CN 协议。根据原作者的 License 来进行调整。

    感悟:作为一个一直在写相关的学习方法之类的博主,其实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论证了手写相比笔记本电脑记笔记,留存率会更高。只是机械地敲打键盘不会引起我们认知处理过程,这代表了我们每次搬砖的时候也许都只是类似于机械敲击键盘。

    第 1 条附言  ·  2019-06-29 12:33:11 +08:00

    这个文章是我从 HackerNews 中看到的 A Learning Secret,下边的评论还是很出彩的,可以给各位在研究如何提升效率以及如何加快学习上一点启示。

    此外,我之前也翻译过一篇有关注意力的文章:生产力来自于注意力管理,这篇会引出注意力的讨论。

    还有,我也试图讨论过学习的方方面面,还有一篇是来自于伯克利的研究文章信息就好像零食,会引出你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总是会给你意外获取的信息加上分数,导致你认为自己所在阅读的内容很重要。同样地,我也进行了一次思考,文章如:小心好奇心

    第 2 条附言  ·  2019-06-29 15:28:05 +08:00
    这个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且研究的是可以在集体式课堂中进行学习的对象。本着对这个议题的兴趣,我研究了一下基于这篇博客衍生出来的论文(顺带一提,这篇论文可以说是提高的引用量了)。然后找到了两篇论文,一篇是验证这个论文数据的,[1]( https://aisel.aisnet.or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28&context=amcis2017),它里面指出,笔记本用户中,当前给出的数据尚未能完全验证这篇文章中给出的 result。而后一篇论文[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2775716307129)指出在课堂上的笔记本用户更容易有低的生产力。

    而后我找到了一篇基于 1 的今年 3 月 30 出来的论文[3]( https://psyarxiv.com/vqyw6/) ,指出了 Results, thus, fail to support the idea that longhand note-taking improves performance via better encoding of information. (打脸警告)所以我这篇博客也许立足点已经是错误的,因此各位在看的时候,思考的方向可能需要转变为,如何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做到更好地接纳知识。谢谢各位的观点,我今天学习了很多
    第 3 条附言  ·  2019-06-30 01:24:44 +08:00

    关于为什么研究“如何学习”, 其实有一个学科叫做 Learning Sciences ,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我目前研究的方向(注意,并非是专业方向,我在未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之前,我其实只能算个民科,所以我尽量不会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同样地,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称作 Psychology of Learning 的方向,可以认为是结合 Learning Sciences 来对人类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的。当然还有脑神经科学也会在此之中产生影响。 当然,在教育学以及社会学中,也会有这方面的涉及。研究“如何学习”除了满足好奇心以外,还有满足对提高教育效果的需求。还有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人类的学习行为,这让我更加想做好这一切。 所以访问我的博客的人,会发现我一直在写或者在翻译相关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简短学习步骤/减少学习时间的内容。其实这些一大部分都来自于我之前看过的这些书籍: 《如何阅读一本书》、《学习之道》、《深度学习的艺术》、《如何高效学习》(可能作者的一些观点有点主观)、《刻意练习》(并不是一本好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当然还有《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Make It Stick》以及《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第二版)。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74 条回复    2019-07-01 09:48:12 +08:00
    bequt
        1
    bequt  
       2019-06-28 22:26:03 +08:00
    ipad 记录是个不错的选择
    vsitebon
        2
    vsitebon  
    OP
       2019-06-28 22:27:21 +08:00   ❤️ 1
    @bequt 是的,使用手写记录的方式的确会有更高的记忆留存率
    ys0290
        3
    ys0290  
       2019-06-28 22:41:21 +08:00 via iPhone
    赞同,我一般学习记录用纸质笔记本,整理的时候才用键盘输入

    但还是会有个 BUG,自以为电子版容易搜索,就下意识放松了记忆的努力
    weakish
        4
    weakish  
       2019-06-28 22:45:48 +08:00
    打字打得慢一点不就可以了?
    OhYee
        5
    OhYee  
       2019-06-28 22:58:22 +08:00 via Android
    surface 用 onenote 算是电脑记笔记还是手写记笔记(滑稽
    vsitebon
        6
    vsitebon  
    OP
       2019-06-28 22:58:45 +08:00
    @weakish 这个在第一个实验的第二部分中体现了,就算你有意识地想要在打字中回想内容,其实效果和逐字记录效果差不多
    vsitebon
        7
    vsitebon  
    OP
       2019-06-28 22:59:26 +08:00
    @ys0290 是的,这个在第二个实验中提到了,就是你就算可以在一周以后温习,但是效果也不如第一次就用手记录的人
    vsitebon
        8
    vsitebon  
    OP
       2019-06-28 22:59:50 +08:00
    @OhYee 滑稽,你用 pen 的话就手写啊哈哈哈哈
    Daming
        9
    Daming  
       2019-06-28 23:02:34 +08:00
    学习的秘诀,可以参考下弗曼学习法。
    Rlyi
        10
    Rlyi  
       2019-06-28 23:12:27 +08:00 via Android   ❤️ 1
    个人认为学习的秘诀是重复
    vsitebon
        11
    vsitebon  
    OP
       2019-06-28 23:15:23 +08:00
    @Daming 而这个我之前已经在博客中好好讨论了一下,哈哈哈,你可以看一下我的博客: https://bonxg.com/p/45.html
    vsitebon
        12
    vsitebon  
    OP
       2019-06-28 23:17:00 +08:00   ❤️ 1
    @Rlyi 更准确来说是间隔重复
    weakish
        13
    weakish  
       2019-06-28 23:46:17 +08:00
    @vsitebon 我看原文是说让做笔记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记录,这里没有详细情况,我疑心学生说不定只是做一些把 substitute 换成 replace 之类的无脑转换。而刻意放慢打字速度,能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用凝练的形式记下精要的部分。
    vsitebon
        14
    vsitebon  
    OP
       2019-06-29 00:02:51 +08:00
    @weakish 所以我有空去看看引用它的文章里面有没有新的成果
    xmoiduts
        15
    xmoiduts  
       2019-06-29 00:38:09 +08:00 via Android
    @OhYee 在买了两台 surface 后,我最终回到了纸笔听课的日子。

    买支钢笔。
    amazingrise
        16
    amazingrise  
       2019-06-29 00:42:20 +08:00 via Android
    以前看过博主的文章(当时看的 LaTeX 那篇) 感觉不错 没想到在 v2 上又碰到了,哈哈
    真心觉得 lz 很厉害,期待更多精彩博文🍺
    vsitebon
        17
    vsitebon  
    OP
       2019-06-29 00:57:09 +08:00
    @amazingrise 哈哈哈哈,谢谢谢谢,我最近也更新了不少文章
    dacapoday
        18
    dacapoday  
       2019-06-29 08:52:38 +08:00   ❤️ 3
    不赞同,在云尚未普及的时候,一直使用纸笔记录。但是不方便检索,而且后期修改,批注麻烦。凝练还需要重新誊写。最关键是丢失,根本记不起来笔记本在哪。

    这是习惯问题,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用电脑还是纸笔都一样。不去定期整理回顾,不还是都是草稿纸~
    Takamine
        19
    Takamine  
       2019-06-29 08:58:43 +08:00
    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和归纳,我还是习惯自己拿纸笔画一遍。
    至于一些大概念,过一遍就完事了。
    Spoter
        20
    Spoter  
       2019-06-29 09:31:51 +08:00
    数据量我觉得有点小了,不一定能证明论点成立。 而且博客中了也没有把两者的数据披露,到底手写的课程留存率比笔记本的课程留存率高多少呢?手写的记忆曲线比笔记本的记忆曲线高多少了?都没披露。
    lightweaver
        21
    lightweaver  
       2019-06-29 11:42:37 +08:00
    我认为,得分是学习什么内容。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比如学习英语背记单词这件事,我赞同通过学习文章或者句子这种自然积累方式,操作层面,我是把文章的单词摘出来,然后做查询、手写到本子上等一系列工作,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效率太低,现在打算用 excel 做单词本,可能背记一个单词的效果下降,但总体效率应该是高的。大概就用这样一个公式表达一下吧:效果=背记的单词量*转化率*学习时间,我想楼主的方法是在转化率上下功夫,而我的想法是在单词的基数上下功夫。
    vsitebon
        22
    vsitebon  
    OP
       2019-06-29 12:20:27 +08:00
    @Spoter 其实是有的,在原始论文里面,67 students 是 study 1 的,sutdy 2 的是 151,study 3 是 101,人都来自于各个大学。这里有详细的论文,您可以去看一下: https://cpb-us-w2.wpmucdn.com/sites.udel.edu/dist/6/132/files/2010/11/Psychological-Science-2014-Mueller-0956797614524581-1u0h0yu.pdf

    相比大型的研究人数来说,这的确不算什么,但是可以从其中获取参考,至于为什么标题如此,我只是忠实于原文,在此处。
    vsitebon
        23
    vsitebon  
    OP
       2019-06-29 12:26:39 +08:00
    @dacapoday 这个博客原本是我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的,我至今觉得上边的第一条评论很能表达个中意思,原博客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那就是第一次学习的时候用手,会比直接用云笔记进行记录好;你可能会表示,既然这样,那一周后,利用这些笔记的人,肯定表现会好一点,但是这个实验中的事实并不是如此,他们和逐字记录的人在表现上都还是比手写的人差。

    而那个第一条评论的详细内容如:I tended to be in the top of the classes I was in and as far as I've seen my method was somewhat different.I also only take notes on paper, but more importantly, I throw all my notes out as soon as I finish writing them.For me studying is the act of writing the notes. The purpose of notes was never to read them later. That's why writing on paper is important to me. It's not about the qualities and convenience of the storage medium. It's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writing itself that makes me dislike digital notes.

    但是我更认同的是记下手写笔记以后,进行数字化存储以便后续的使用
    vsitebon
        24
    vsitebon  
    OP
       2019-06-29 12:34:34 +08:00
    @Takamine Bingo,实际上笔记的行为只能说是学习中的一部分,一旦你再次获取的难度并不高,其实最好是每次都进行新一次的阅读,不过这个是针对有用的东西
    vsitebon
        25
    vsitebon  
    OP
       2019-06-29 12:37:22 +08:00
    @lightweaver 我在比较久以前,或者说直到前不久,都还是在拼量的,例如做出了每天背五百个单词的疯狂行为,五百个单词用特殊一点的背词方法,我一天要花掉 4 到 5 小时在上边,而且是完全不能转移去做其它的事情。这里是我之前做过的事情: https://bonxg.com/p/60.html。 后来我就想着如何把量和转化率都提升,所以现在除了一般性的背单词以外,我更强调的是结合阅读,因为实际上不管是什么考试,阅读,都占比较大的比例
    leishiao
        26
    leishiao  
       2019-06-29 12:40:11 +08:00 via iPhone
    写字太慢太丑🌚
    vsitebon
        27
    vsitebon  
    OP
       2019-06-29 12:41:51 +08:00
    @leishiao 所以我一般也是写完就扔了哈哈哈哈,主要是后续重新根据记忆进行做题或者作文或者实践才是真正地给自己大脑留下记忆的办法;前期的话,你主要就是保证第一次学的东西你能够有印象就行了
    hstdt
        28
    hstdt  
       2019-06-29 12:46:03 +08:00 via iPhone
    如果是考试的话,最好是手写笔记,记忆效率高。但是如果是工作,有些知识知道在哪里,哪里可以查到就行了。手写笔记更适合有人帮你归纳知识结构的情况,如果自己整理,使用软件可能更好。
    vsitebon
        29
    vsitebon  
    OP
       2019-06-29 12:48:04 +08:00
    @hstdt 是的,所以这次的实验对象都是大学生,而非工作以后的人群,而且这种学习最主要是要避免——机械化记录。工作中要的是整体的思路而非单个知识点的精通。
    lhx2008
        30
    lhx2008  
       2019-06-29 12:49:25 +08:00 via Android
    不敢苟同,知识的重点是索引,零碎的知识是无法被大脑有效利用的,在做笔记的时候索引这步才是影响最终笔记效果的关键。纯纸质的东西,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很难索引,而且不能插图。

    但是,在课堂上记笔记,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课堂笔记往往有一个 context,脱离了 context,事后看笔记完全没有用处,所以我极少在课堂上做笔记。回去再整理讲义就可以了。
    Spoter
        31
    Spoter  
       2019-06-29 14:24:12 +08:00
    @vsitebon 好的好的,没有攻击你的意思,只是探究的表述我的观点
    vsitebon
        32
    vsitebon  
    OP
       2019-06-29 14:49:27 +08:00
    @Spoter 并没有将你的观点当成攻击,多虑了
    vsitebon
        33
    vsitebon  
    OP
       2019-06-29 14:51:34 +08:00
    @lhx2008 而这个其实也是在研究中提及,他们不推荐的就是单纯的笔记本转录,不管你是如何整理还是如何提炼,只要不是机械化转录,就可以了
    zch693922
        34
    zch693922  
       2019-06-29 14:54:19 +08:00
    确实是这样 电子笔记 忘的快 纸质的 有助于梳理整体的知识框架

    当问到一个知识点 还要去搜索在哪个 ppt 哪本书第几页的时候 其实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仍是不够的。

    当然 这只是我在备考时候所作的 现在都是... 电子笔记了
    weixiangzhe
        35
    weixiangzhe  
       2019-06-29 14:56:03 +08:00 via iPhone
    笔记要修改太累了 不认同
    vsitebon
        36
    vsitebon  
    OP
       2019-06-29 14:58:00 +08:00
    @zch693922 间隔重复或者思维导图都是重新回忆的很好的方法,用电子的东西适合检索,如果你是已经是研究生的话,而且有大量的 pdf,而且经常需要从中检索的话,其实可以尝试一下 Docfetcher,会比文献程序有更高的精确度
    Fredpata
        37
    Fredpata  
       2019-06-29 17:10:29 +08:00
    @vsitebon 用笔记录和打字 或者复制黏贴……还有一个问题,用于记忆的时间长度不同。

    就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单纯的阅读不刻意技艺和投入注意力,有点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味道
    vsitebon
        38
    vsitebon  
    OP
       2019-06-29 17:15:29 +08:00
    @Fredpata 对的,还是要把注意力放进去。
    charlie21
        39
    charlie21  
       2019-06-29 23:00:10 +08:00
    再好的笔记软件也无法代替人的大脑,这和具体的人类感知机制有关,而非记忆机制。

    感知:看到某个场景,想到什么,触景生情。

    电脑可以帮助一个人触景生情吗?除非电脑能帮你感知东西 并且把感知物直接输送给你才可以。
    电脑无法帮助人触景生情,任何整理档都无法帮助人触景生情

    比如 一个大型文件,怎么用、用法,可以记在一个档案里、存在一个文件里;什么时候能想起来用,你是无法依赖电脑告诉你的 —— 触景生情 这种事 只能靠人的智能本身,而电脑(整理档)是无法感知的:

    你对大型的文件的记忆的强度(记起来要拿某个大型文件)

    as 你会随着时间推移,某个曾经常用的东西 就不用了 -- 某个常用的东西 你之前还总“想起来用”,现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就“不再想起来用”它了 ---- 这对人类来说 是很常见的事。电脑无法感知这个,再好的笔记软件也无法代替人的大脑

    电脑(整理档) 只能帮你管理你记起来要用什么之后去用的东西,但不会让你记起来。让你记起来的只有人的智能本身

    换句话说,记起来要用它,是电脑(整理档)无法帮助人的地方:电脑(整理档)可以告诉你具体一个东西怎么用,在什么时候用,但是 当那个时候来临的时候,能帮你想起来去用某某东西的,只有你自己的 人的智能

    触景生情是怎么生的,这是人的智能。任何整理档都无法帮助,只有人自己来做

    -
    charlie21
        40
    charlie21  
       2019-06-29 23:19:17 +08:00
    另一个例子,越需要感知的地方,越无法让电脑来做 比如直接和客户交流 体会对方感情。任何一种深刻感知都会记忆深刻,XYZ 就是一种深切感知,感知型的学习 也是一种深刻感知。 另外,聊到深刻感知 就聊到 驱逐使注意力分散的东西,比如 电脑手机干扰因素太多所以不适合学习 —— 但是,这不是重点。 “感知本身就是人的智能,无法让电脑替代” 才是重点,越需要感知,越不需要不帮助感知的东西
    vsitebon
        41
    vsitebon  
    OP
       2019-06-29 23:21:52 +08:00
    @charlie21 笔记软件充当的更多是一个记录的角色,人脑负责的是从复杂事物中抽离简单逻辑、或者是从常见事物中抽离必要知识点的功能。

    但是现在想要思考的问题是用手进行笔记或者用笔记本进行笔记,哪个在学习中能够更多地提高效率,自然地,我现在大约知道,加了思考的笔记方式,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个还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数据集进行验证。

    更深入点,我们思考自己的思考的方式,其实这个就是所谓的元认知。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你提到的触景生情,如果用更加文绉绉的方式说的话,就是——我们要懂得如何从事物中获取自己的理解。

    这个靠笔记软件没办法提升,但是你多点思考自己是如何才能触景生情,会让你更多地,更快地处境生情。
    vsitebon
        42
    vsitebon  
    OP
       2019-06-29 23:23:46 +08:00
    @charlie21 是的,影响你大脑处理知识的因素很多,外界干扰因素就算其中之一,内在的——例如身体不适、悲伤,都有可能影响你的思考。
    charlie21
        43
    charlie21  
       2019-06-29 23:47:38 +08:00
    助记工具角色的重要性不会超过整体学习效果的 20%

    如果一个人在不考虑效率的时候 却表现得最学习效果很好,那么他可以认为效率就是一种营销词汇

    学习效果 = 对内容的感知 * 稳定性。这里特指 学习扎实程度 -- 这完全是人的感觉,把某某内容学明白了的感觉

    好效果,就是学明白了;不好的效果,就是没学明白、消化吸收得不好

    至于所谓 “学习效率” 是个什么鬼我就不知道了。极端地我可以说我只追求效果 不追求效率:有效学习的内容 = 高效果 * 高效果所在的时长 ,保持良好学习效果的情况下 肯定是 时间越长 学的内容越多 ——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对于 “效率” 的衡量,必须是在 达到相同测评结果的情况下 用时最少的办法 是 “效率” 最高的? 那么,这就等于说 ,在 “测评” 的语境里,才会聊到 “效率”,在测评学习成果的语境里,才会聊到效率。 —— 那么,在学习过程本身的时候,是不应该聊到效率的,在学习过程本身的时候,应该聊到效果,应该不择手段追求好效果 **而非效率**

    这样看来,效率真的像是一种营销词汇,效率是学习过程的场外因素,效率仅在测评视角之下才有意义;效果是学习过程的场内因素
    niubee1
        44
    niubee1  
       2019-06-29 23:52:16 +08:00
    所以 evernote 就鸡肋一般, 啪啪的贴东西进去, 缺乏整理, 事后也看得少, 实际上以为贴进去了就是自己的了, 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charlie21
        45
    charlie21  
       2019-06-29 23:53:50 +08:00
    如果我说的是事实,那么 任何一个聊到 “学习效率” 的东西 /工具,本身就表明了它不会对 “学习效果” 有任何帮助,人们也不应该指望它能帮助 “学习效果”。能用举例对比等讲解方法帮你理解的东西 ( 老师、教材、材料、讲解 ) ,会增加 (对某个内容的) “学习效果” ,帮你理解透彻

    如果说一个笔记软件能帮你提高学习效率,我也可以认同,就像 我认同 一个宽敞明亮安静的房间 能帮助你提高学习效率

    对我而言, 房间状况是昏暗还是宽敞明亮,都不耽误我学习,所以 我说 它只占 20% 的因素,它的重要性不会超过整体学习效果的 20% ;一个能把某某内容讲明白的教材教程或老师,才占 80%
    charlie21
        46
    charlie21  
       2019-06-30 00:06:57 +08:00
    我这里并不是在啄效果和效率的冲突,而是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能追求这么多。如果给我配一个好老师 能把内容讲透彻的,条件是 不让我使用任何电子工具助记,那么 我拿纸笔记录 去一个昏暗的小房间里听课都可以阿;这是很容易乐意做出的、不会惋惜什么 的 内心选择 —— 我仅仅会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而惋惜,不会为其他感到惋惜
    secondwtq
        47
    secondwtq  
       2019-06-30 00:39:20 +08:00
    太长没来得及看,我其实挺纳闷这些”天天写学习方法“的人,天天除了”写学习方法“之外,都学了什么学了多少
    vsitebon
        48
    vsitebon  
    OP
       2019-06-30 01:07:02 +08:00
    @charlie21 一般来说,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学习安排、一场好的考试,其实比一切外在工具都有用,其实关于一个软件是否能给你带来什么效率上的提升,我认为只能说让你单位时间内背得更多,这就是一种我身边的人认为的学习效率的话,那 Anki 和 SuperMemo 担任的就是这种软件的角色。
    我一向认同的学习流程一定要有测试的参与,我在之前的博客中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每次都会突出强调要测试要测试,因为检验学习效果的,尤其是理论的,只有测试了。
    尝试追逐效率的,还不如拼命背书或者拼命做题,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力能获取多少的效果,其实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效率了。那么结合这两句话来看,我推崇的是实战而且少记笔记,只需要给一本好书和一个能问问题的老师,我就可以自学了,然后用测试来检验效果。
    现在可能就是要给这个过程设置一个时间,来得到“效率”。来达到高效。
    但是这不应该由学习者自身来测定,而是由老师来,这个中衍生了一门学科叫做 Learning Science,就是学习科学,和学习心理学相辅相成,而学习心理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招牌课。这些对自学的人来说,更多地是给了一个“噢,原来我当时是因为这样选择 /放弃”,您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vsitebon
        49
    vsitebon  
    OP
       2019-06-30 01:09:22 +08:00
    @secondwtq 也许就是思考如何给他人一个更好的教育效果吧,以及这本质上来说,也仅仅是你思考的一种东西而已,他本身就已经自成一门学科叫做“学习科学”,你这样的问题,在这个学科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回答。您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另外,看完再评论在我看来,是对他人的尊重
    secondwtq
        50
    secondwtq  
       2019-06-30 01:54:42 +08:00
    @vsitebon 我这个评论和这个特定的文章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我看了不少同类的文章,我这个评论是针对这一大类的文章的,并不是针对特定的这一个

    我知道这是个学问,但是我看了这些文章下来的感受是:有这么一群人,天天就写这些文章,录视频,到处演讲,但是这群人除了干这个之外就没有别的产出了,这对我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

    举个正面例子,前段时间看到这么一篇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04099,虽然对于所谓学习科学来说应该完全是外行人,但是这个作者平常有不少干货产出,技术上的品味我觉得也不错,所以这篇文章我来回消化了不少遍(我关注他并不是因为好奇他如何学习,这篇文章属于意外收获)

    另一个感受是,部分此类文章会以某些学霸作为例证,但是我认为学霸本身就属于特殊情况,以特殊情况来举例是不科学的,并且同一套方法在不同人上的适用度可能是天差地别的。况且养成学霸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所谓方法与技巧,我学到了方法也并不一定能成为学霸——正如一个富人告诉你他如何赚钱,而你并不一定能复制(其实该富人更大可能会说“勤奋努力”之类的鸡汤,然而这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条件),我其实倾向于认为相当一部分所谓学霸主要是自身天赋,一般人很难学来

    最后我的大体感觉就是我觉得所谓学习科学离普通人还是挺远的。它能总结出一些通用的原则和规律(比如本主题说的“初次学习时更多的思考能有更好的效果”),但是(此处 assume 上文的条件)既然方法并不是学习好的最重要原因,它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又自然地有数不清的流派和观点(就比如本主题标题的观点就尚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共识),最重要的是您也强调了“实际对方法或工具对效率上的提升进行测试非常重要”(我个人持相同观点),那么对一个没有专业指导的普通人来说,相比于实际练习,在这类文章上花费更多时间的意义非常有限。(注意我并未将此类文章等同为学习科学本身,我的观点是靠科普文章是无法真正入门一个学科的,而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学科本身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每个学科的 advocate 同样每天都在鼓吹我们多重要我们是什么什么元学科,我为什么放着其他同样有用或者有趣的学科不学把时间花在这个学科上面呢?)
    secondwtq
        51
    secondwtq  
       2019-06-30 02:06:52 +08:00
    补充:仔细看了一下,我开始把主楼“作为一个一直在写相关的学习方法之类的博主”看成了“原文作者一直在写学习方法之类的博客”。如果我没有犯这个错误应该不会有 #47 的回复。
    5G
        52
    5G  
       2019-06-30 02:14:51 +08:00 via iPad
    @dacapoday iPad 解决你这里提出的所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买 iPad 的原因,一是解决了你说的这些问题,二是我很赞同楼主的书写笔记是学习的更好方式,再加上个人很喜欢写字,就买了 iPad Pro 和 Apple Pencil 二代
    vmebeh
        53
    vmebeh  
       2019-06-30 02:27:13 +08:00 via iPhone
    因为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vsitebon
        54
    vsitebon  
    OP
       2019-06-30 08:23:00 +08:00
    @secondwtq 感谢你如此详细的回答 /观点,我觉得写这种方法类的,或者写思维方法的,或者写学习方法的,会倾向于获取一些利益,我目前也算是其中一员,偷偷给自己的博客加上的广告算是我为了获取的利益。其实要纠正一个想法,那就是学习科学并不一定是要去了解的,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只需要做好三点就好了,预习,复习,做题,学习科学?那是什么?
    但是研究这个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基于这三点上的意外想法,您想,如果说这篇文章所指向的论文是真相,那么以后人都会倾向于用手进行第一次笔记、或者利用这个研究结果去构思自己的课堂要怎么才有最大的效果(之前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家教)。
    您分享的链接是让我很意外的,其实之前有人批评过我的文风过于废话,而你分享的链接让我能够有一个参考物。
    另外,我觉得任何一个学习好的人,除了学习认真以外,还会需要——钱、环境、家庭教育、关系,才能达到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所以我特别特别讨厌一万小时理论,将只要做一万小时就成为专家放在口头上,是对所有的奋斗者的误导。
    最后,我的这种文章,更多是作为一个民科来对这个学科进行传导,这并不正确,但是我在努力考这方面的相关的研究生,但是你这个也指点了我,我更多情况下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科普者,而非研究者。但是其它的人兴许也是真的在这个领域耕耘多年,目前看到的例如这个:
    http://www.learningscientists.org/blog
    就非常不错。再次感谢您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vsitebon
        55
    vsitebon  
    OP
       2019-06-30 08:25:34 +08:00
    @secondwtq 抱歉引起你的误会,并非本意,我会尽力更加专业,也不会说出那么有疑惑性的话了
    cha0s
        56
    cha0s  
       2019-06-30 08:36:40 +08:00 via iPhone
    有没有扫描笔记自动生成电子档的工具
    vsitebon
        57
    vsitebon  
    OP
       2019-06-30 09:32:16 +08:00
    @cha0s Evernote 出过一本东西叫做 Evernote Smart Notebook。另外你可以用扫描全能王之类的一次扫描成 pdf 后再 OCR 整理,当然,这得建立在你写的字的基础上
    chi1st
        58
    chi1st  
       2019-06-30 09:43:58 +08:00 via Android
    用笔记本电脑制作思维脑图算不算记笔记,如果算的话,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觉得效果是非常好的
    vsitebon
        59
    vsitebon  
    OP
       2019-06-30 09:49:21 +08:00
    @chi1st 这种就不算了,但是有一种就算——那就是直接复制粘贴,而且是根据大纲来做的思维导图,这种还不如不做哈哈哈
    hahaayaoyaoyao
        60
    hahaayaoyaoyao  
       2019-06-30 09:56:52 +08:00 via Android
    字不好看啊
    vsitebon
        61
    vsitebon  
    OP
       2019-06-30 10:33:40 +08:00
    @hahaayaoyaoyao 那就用电脑记笔记的时候,多点想想,而不是单纯记笔记就行了
    wtdd
        62
    wtdd  
       2019-06-30 11:51:29 +08:00
    一个学习的秘密,智商够高不需要做笔记
    tvallday
        63
    tvallday  
       2019-06-30 12:42:22 +08:00 via iPhone
    Google 不到的信息才需要做笔记。比如说世界顶级专家的小型闭门演讲内容。其他的,记了也不会去再次翻看,随时随地都可以 Google。
    shm7
        64
    shm7  
       2019-06-30 23:07:48 +08:00
    妈耶,讲真,hacknews 上一个人讲的他写 note 写完就丢,深有体会。写 note 其实很多时候可能会漏掉一些东西,等你真的需要复习的时候,还是找 primary source 为好。所以 note 其实只是当次你快速 review 的方案。过了几天再看还是重新看原书吧。有趣。
    shm7
        65
    shm7  
       2019-06-30 23:10:36 +08:00
    假如有很多东西,就是要不断修改,并且要整理成体系文稿对比之类的,还是应该有 e note。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了。哈哈。
    vsitebon
        66
    vsitebon  
    OP
       2019-06-30 23:33:32 +08:00
    @shm7 是的
    vsitebon
        67
    vsitebon  
    OP
       2019-06-30 23:46:10 +08:00
    @shm7 最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其实根据我后边查的资料,什么形式的笔记影响不大,但是手写的确会好一点点而已
    shm7
        68
    shm7  
       2019-06-30 23:55:34 +08:00 via iPad
    @vsitebon 对啊。假如你认识到这一点,每次像在纸上记一样,多精简思考,而不是记“场面话”照抄。多少也能提升不少
    vsitebon
        69
    vsitebon  
    OP
       2019-07-01 00:01:23 +08:00
    @shm7 是的,所以我上边和别人讨论的时候也指出了这个,其实最关键还是要学会提取哈哈哈
    charlie21
        70
    charlie21  
       2019-07-01 05:21:48 +08:00
    “写 note 写完就丢” ,哈哈。我的 note 还是在有提醒需要不断翻看的情况下 ( 比如 要做题,变做变查笔记 ) 才能保持一个学期
    charlie21
        71
    charlie21  
       2019-07-01 05:24:27 +08:00
    题呢 也还是在我比较乐意做的情况下 ( 比如 当学期明确努力、有好老师带等等、或者干脆是某个不明所以的心理原因 )
    abmin521
        72
    abmin521  
       2019-07-01 06:40:41 +08:00
    可是非数字媒介不容易保存 3 年以上
    vsitebon
        73
    vsitebon  
    OP
       2019-07-01 09:45:28 +08:00
    @charlie21 写完就丢也是一种策略~
    vsitebon
        74
    vsitebon  
    OP
       2019-07-01 09:48:12 +08:00
    @abmin521 所以就会出现“写完就丢”,因为只是把记笔记变成一次整理思路的过程,那最重要的就是能引发你内在的对这个的思考就行了;然后其实一般支持用手写电子 note,这个也许就是最折中的办法了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546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8ms · UTC 08:35 · PVG 16:35 · LAX 00:35 · JFK 03:35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